把脉金秋旅游季:新热点迭起 旧痛点待解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7年09月09日21:26分类:旅游

核心提示: 2017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8日开幕,9日起上海迎来为期近一个月的旅游节……近期全国多地城市陆续迎来旅游节庆活动,暑期旅游季刚过去,金秋旅游季已悄然升温。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记者陈爱平、许晓青、孟盈如、张建华) 2017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8日开幕,9日起上海迎来为期近一个月的旅游节……近期全国多地城市陆续迎来旅游节庆活动,暑期旅游季刚过去,金秋旅游季已悄然升温。 

在各类“降成本”“增供给”措施下,境内游、出境游需求两旺,“一带一路”“金砖国家”“全域旅游”成为金秋“热词”。不过专家指出,旅游旺季仍凸显旅游业发展的一些长期痛点,需以“绣花”的精细功夫解决完善。

“一带一路”“金砖国家”“全域旅游”成金秋旅游季“热词”

广东旅博会8日开幕,吸引了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机构及企业参展。“一带一路”无疑是其中的亮点:首次设立主宾国泰国,吸引专业观众驻足;“东盟50周年”旅游成果展,展现目的地风采。

无独有偶,“一带一路”为上海旅游节增色:将在10日晚亮相的旅游节花车巡游,23支境外表演团队中,丝路沿线国家有15个。

多家旅行社反馈,“一带一路”沿线诸如匈牙利、捷克等以往相对小众的线路,在今年国庆节期间预订需求升温。国内游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如甘肃、新疆等地人气亦较高。

在金秋旅游季,“金砖国家”成为又一个热点。携程旅行网CEO孙洁介绍,今年以来赴“金砖国家”旅游持续升温,该平台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前往俄罗斯、南非、巴西的自由行及跟团游人数分别同比增长40%、90%、100%。

“全域旅游”也成为亮点。驴妈妈旅游网国内度假事业部副总经理樊强介绍,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苏州、杭州、厦门、烟台、黄山等城市旅游设施比较完善,颇受自驾游客青睐,带动了秋季周边游升温。

“降成本”“增供给” 多因素提振民众出游热情

在金秋旅游升温的背后,是多因素推动的结果。

上海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何建民认为,从国内环境看,民众收入水平提升、消费升级,更多居民愿意出游。从全球环境看,境外目的地日益重视中国市场、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合作,为国内民众了解境外目的地提供了更大平台。

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教授楼嘉军认为,与过去相比,国内民众对旅游的选择更为理性,青睐便利度高、性价比高的目的地。

此次广东旅博会的信息显示,广东与9个东盟国家开通了直航,东盟已有8个国家在广州设立了总领事馆,这些便利促进更多广东民众前往东盟国家旅行。

樊强认为,宝兰高铁、京新高速公路开通,提升了出行便利、降低了出行成本,明显推动了前往新疆、甘肃等地的高铁自助游、自驾游升温。

上海旅游节期间,上海64家景区(点)将推出为期一周的门票半价优惠活动。河南、宁夏、安徽、浙江等地多景区近日相继推出限期或永久免门票措施。“降成本”举措也直接推动了金秋旅游市场的升温。

家住上海的成亦涵就接来了在陕西的父母,打算带一家人去东方明珠等景区游玩。“这些景区打折后加起来优惠了几百元,舍不得花钱的父母也愿意出行了。”他说。

近年来全国多地加快“全域旅游”建设,也给游客带来更多选择。广东旅博会上,古城游、温泉游、乡村游、滨海游等主题游形式,受到参会供需企业双方的热捧。

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在建美丽乡村项目2500个、特色小镇项目1100个。业内人士表示,在各类“降成本”“增供给”措施影响下,金秋旅游将继续出现旅游供需两旺的态势。

业界期待更多“绣花”功夫治痛点

专家评价,在金秋旅游旺季,旅游业发展中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仍需解决。

楼嘉军认为,国内旅游发展仍参差不齐。总体来看,东部地区旅游服务、管理水平相对较高,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旅游管理仍较为粗放。

而在“全域旅游”环境中,除了旅游休闲活动,排队、如厕、停车接驳等环节亦成为影响游客感官的重要因素。

“这些细节,不仅受当地旅游发展水平影响,也与当地综合管理水平息息相关。旅游目的地建设需要多个部门协同,提供更精细、更周到的服务。”楼嘉军说。

在中西部不少自然风光旖旎的目的地,从高铁站台到景区门口往往还需要较为复杂的中转。专家预计,若进一步提升游客“最后一公里”的便利,将进一步拉动中西部旅游。

有专家表示,在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的东部地区仍有可提升的空间:在提供丰富的旅游信息的基础上,向游客提供更“细节”、更“接地气”的生活信息。

据悉,此次上海旅游节期间将举办首届“浦江生活节”,这就是一次新探索:将旅游资源与运动、游乐、演出、休闲、亲子活动等进一步融合,向游客展现原汁原味的上海生活。

何建民指出,当前旅游需求整体提升,但仍有一部分民众停留在“尝鲜”状态。对待需求结构不同的游客,一方面应提供无差别的旅游基础服务,另一方面要引导游客理性选择旅游产品,促进国内旅游大环境的整体提升。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