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冲破温饱线到产业脱贫——大化瑶族自治县产业脱贫侧记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8年10月10日15:00分类:广西

大化瑶族自治县自成立至今的30年里,狠抓粮食生产,着力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积极探索产业扶贫发展路子,依托优越的的自然生态,不断转方式、调结构、提品质、创品牌,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推动生态食材基地建设和中国长寿特色美食之乡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先后有20余万人摘掉贫困帽,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就。

冲破温饱线

大化是喀斯特地貌,境内石山林立,土地贫瘠,生产落后,大石山区玉米平均亩产仅180公斤左右,每年粮食缺口上千万公斤。1988年大化瑶族自治县成立时,全县16个乡3个镇156个行政村共8.4万户41万人,温饱线下人口达31.7万人。

实施温饱工程,发展粮食产业自然成了当时扶贫的首要任务。于是,粮食增产综合开发项目、农田高产高效优质科技项目、改造中低产田(地)项目、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开发项目等促进粮食增产增收的温饱工程项目相继上马,农业部门努力依靠科技,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实施温饱工程最为成功的引进正大619、正大808等玉米新品种。”县农业局办公室主任马立峰说。

从1999年起,大化引进“正大619”玉米之后,县农业部门通过试验应用玉米“一增三改”增产技术、玉米宽幅精播规范化栽培技术及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先进技术,并大化镇、贡川乡等乡镇创建玉米高产示范片,实验表明,“正大619”玉米不仅耐旱耐涝,而且抗病力强、稳产高产,比常规品种增产16-27%。

自治区农业厅专家组,深入大化大化镇凤翔村分别抽取高、中、低三块田地进行实收测产,结果显示,三块田地平均亩产647.3公斤。“正大619”玉米良种的引进,使粮食实现了基本自给。

2004年6月,河池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授予《玉米正大619试种示范》项目2002—2003年度河池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多年来,大化坚持把玉米高产、水稻高产创建示范项目作为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每年在大化镇、贡川乡等乡镇创建玉米高产示范片,相继引进“正大818”等玉米优良品种、籼优等超级稻品种。同时,针对大石山区、库区优越的自然生态,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使用玉米免耕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及秸秆还田腐熟技术等办法,提高土壤肥力,提高粮食单产和总量。并组织实施“多播一斤种,增收百斤粮”等增粮保丰收工程,辐射带动全县粮食均衡增产。 

县农业部门坚持年年开展科学试验研究,先后在大化镇、六也乡、贡川乡、共和乡进行各种试验玉米、水稻新品种试验及新技术试验118个。同时,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一是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平均年培训农民2万多人,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 坚持每年建立科技示范户430户,一对一提供农技指导和帮扶服务,带动周边农户使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先后示范推广水稻抛秧技术、超级稻生产技术以及玉米一增三改技术、玉米无公害生产技术等粮食生产技术,促进粮食增产增收。

1988年建县时,全县粮食总产4.05万吨,平均亩产79公斤。农民年人均有粮111公斤。2007年以后,全县粮食年总产达到7.3万吨左右,农民年人均有粮增加到200余公斤。

另外,实施“万元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手段,以各特、优、新产品为重点,大胆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果、菜、瓜、甜玉米等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产品。在公路沿线调整旱地和部分水田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取得了良好成效。

特色养殖不断发展壮大

精准脱贫,产业先行。产业扶贫是拔穷根的关键之举,增强造血功能之要,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脱贫的必由之路。

1995年12月14日,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李克强轻车简从,来到大化县都阳镇弄腊屯、七百弄乡桥圩屯、古河乡古河村调研扶贫工作,特别是“共青团服务万村行动”中当地团组织实施“贷羊还羊”工程情况。当时的七百弄,映入眼帘的是低矮而简陋的瓦房、唯一的一条通乡砂土路……

“贷羊还羊”发展模式,增加贫困山区群众的“造血”能力。

在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已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来到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向全国人大代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何辛幸关切地询问了21年前自己曾调研过的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的发展情况。

当总理关怀的瑶乡如今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楼房高低错落,公路通达,人民安居乐业……

多年来,山羊养殖一直是大化的主要扶贫产业,全县山羊饲料养量从1988年的7.4万只已发展到2018年的40余万只。

但是由于生态承载力有限,山羊养殖难大规模发展,因此新一届党委政府领导立足“中国长寿特色美食之乡”这优势品牌,着力发展养殖七百弄山羊这一优良品种。七百弄山羊喝山泉水、吃百草长大,且常年攀爬峭壁,肉质细嫩有弹性,肌间结缔组织少,脂肪含量低,蛋白质、氨基酸总量及微量元素含量高,风味独特。

2017年12月21日,在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召开的2017年第五次地标专家评审会上,大化除了白玉薯通过地标专家评审外,七百弄山羊也通过了地标专家评审。2018年大化着力发展七百弄山羊养殖业,在深圳市宝安区的帮助下,已在七百弄、板升、雅龙建设七百弄山羊养殖示范基地10多个,全县增加养殖2万只。

养殖山羊产业从以“贷羊还羊”推进贫困户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到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提升,这是一次促进长效发展的质的飞跃。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化是水电之乡,借助红水河库区水质优良、天然饵料多且无污染等优势,大力发展库汊拦网养鱼、网箱养,是库区移民增收脱贫的有效途径。

在北景镇平方村音溪鱼合龙水产养殖合作社,1000亩水面,游弋着上千吨河鱼,目前每天都有商品鱼源源不断运往周边县市市场。

从2000年起,大化推动大头鱼、单性罗非鱼、大口鲶鱼、三角鲤、青竹鲤等特优水产品标准化养殖。并在岩滩库区建立总面积2万亩的罗非鱼大水面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

2011年7月,大化实施广西“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罗非鱼网箱养殖项目。自治区扶贫办、财政厅下达大化“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罗非鱼网箱建设任务共3900箱,大化实际发展养殖5240箱。项目覆盖17个行政村,直接受益农户2870户10045人(贫困户1610户5635人)。

“单打独斗,难以发展壮大产业。”大化先后引导群众建立水道养殖专业合作社56个。年产量1.7万吨,年产值约1.7亿元,年产生纯收入达2096万元,库区2870户10045人均增纯收入3263元。北景大头鱼还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发展七百弄鸡产业。建设七百弄鸡繁育场,推动七百弄鸡纯种化、特色化、品牌化,提高市场竞争力;出台奖励政策,鼓励群众养殖,对按期脱贫摘帽的农户,县财政将予以人均1000元、户均不超过5000元的奖补。七百弄乡弄雄村党支书蓝志平,创建佳禽养殖合作社,月均繁育七百弄鸡鸡苗7000羽,带动周边群众养殖增收。岩滩镇下皇村的世外桃园合作社已养殖七百弄鸡4000羽,带动贫困户38户……全县形成小集中、大分散,小规模、全覆盖的养殖格局。此外,发展肉牛、肉猪等特色养殖产业,带动群众致富。 

特色种植力增收脱贫

2018年夏末秋初,在大化金河商城门口,每天早晚均有一大批果农在此摆卖龙眼果,引得顾客争先购买。

“如果你们到我的果园自摘,一斤一块五,想要多少摘多少。”8月8日,大化城郊开发区一位摆卖龙眼果的妇女笑着对顾客说。

2018年,大化龙眼获得大丰收,不仅满足当地需求,还引得各地商贩涌入大化,一车车龙眼被运往外地。

“这丰收的景象,源自1990年实施的扶贫项目。”分管产业扶贫的县扶贫办副主任韦国现说。

那时,县城里开展大种龙眼活动。在龙着移民新村、城郊扶贫开发区、碧城扶贫开发区、古河十二坡连片种植龙眼,建成龙眼产业基地,加上群众分散种植,全县龙眼种植面积约5万亩。

2011年,自治区农业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大化龙眼产品进行鉴定,质量符合NY5173-2005标准,并通过无公害水果产品认证。同时,龙眼产品成功申请注册“岩滩YANTAN牌”商标,被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广西优质农产品。

另外,在都阳、羌圩、乙圩、北景丘陵地地带种植板栗、玉桂,在山区乡发展种植柿子、葡萄,不断龙眼充盈着群众的“果盘子”,给群众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大化着力发展生态名特优水果产业,带动群众增收。2015年,山葡萄种植在六也乡加司、七百弄乡弄腾村、大化镇仁良村以及百马乡、古文乡等得到推广。 七百弄乡弄腾村村民蒙桂英,利用荒山种植山葡萄,2017年一千多斤,给家里带来了4000多块的纯收入,2018年2018年收获两千多斤,家里的收入翻了一番。

山葡萄是大化发展种植“三特”水果的一个品种。大化还在大化镇、都阳镇以及六也乡、板升乡、七百弄乡、百马乡等发展种植沃柑、百香果、三红蜜柚、澳洲甜橙等特色优质水果,助力脱贫攻坚。

打造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大化部分地区土壤含硒量高,适合发展富硒产业。随着人们健康消费意识的提高,对富硒农产品的需求日益提升,大化积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富硒产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发展富硒特色产业。在大化镇龙口村建设富硒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基地2017年示范种植富硒水稻两茬共1200亩,收获稻谷90多吨,纯收入80万元。基地吸收8个贫困村民务工,平均月薪1500元。

目前,全县共建设富硒农产品县级示范基地2个、乡级示范基地14个。全县建立富硒农产品种植面积共9300亩。

在创品牌、提品质上下功夫,促进农业增值增效,保障群众增收。 2017年12月21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2017年第五次地标专家评审会召开,大化白玉薯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通过专家评审。2018年1月,富硒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生产的“瑶香里”牌香米获得自治区富硒协会认定为富硒农产品。5月11日,“九娘河”牌富硒沃柑、“金沃妙果” 牌富硒沃柑于通过认证公示,即将获得富硒产品认证。全县共有“三品一标”农产品26个,无公害农产品13.93万亩,绿色食品5万亩。

生态农业有力推动了大化美食业发展和电商扶贫工作的开展,推动大化成为中国长寿特色美食之乡,促进中国红水河长寿养生电子商务发展。今年年中,仅大化汇君公司就完成了2000多万元农业电子订单,推动打造黑豆村、白玉薯村等一村一品扶贫产业的发展,为贫困户增收脱贫铺好路子。(韦哲)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来源于合作方。中国金融信息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010-88052986。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