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小城里一名京族女企业家的蝶变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1月14日13:05分类:广西

2

航拍巫头村。新华社记者 覃广华摄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记者朱丽莉、黄凯莹)在中越边境小城广西东兴市,京族民营企业家刘福珍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在边境地区,最能深刻体会开放发展对我们的影响,我今天取得的成绩都得感谢改革开放。”

上世纪60年代,刘福珍出生在东兴市江平镇巫头村。巫头与附近的澫尾、山心被称为“京族三岛”,与越南一水之隔,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的主要聚居地,这里的人们世代以捕鱼为生。

“改革开放前,我们日子过得很艰辛,起早贪黑出海打渔,回来还得骑单车到镇上卖海鲜。”刘福珍回忆说,那时全家五口人挤在四十多平方米的瓦房里,屋里床挨着床,条件非常简陋。

改革开放之初,仅有小学文化的刘福珍一心从商,先后做过养猪、养海螺、捡煤炭、换越币等事情。尽管如此,一家人仍未能摆脱贫困。

上世纪90年代初,边境贸易在东兴兴起。京族人在种田和捕鱼之余,纷纷凭借通晓越南语的优势做起了边境贸易,这给困顿中的刘福珍带来了希望。

3

刘福珍回村与老人交流。新华社记者 马原驰摄

1993年刘福珍向亲友借了一笔钱,开始从越南进口煤炭,干起了边贸生意。起初业务并不顺利,每艘小船只能装载十余吨的货物,曾经好几次被海浪打翻。“那时做煤炭很困难,生意场面很难打开。”刘福珍说。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东兴获得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边民互市贸易区、国家边境旅游试验区等支持政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刘福珍的生意也随之兴旺起来。

2008年,刘福珍以自己的名字“福珍”成立贸易公司,业务越做越大,运煤的小船也改成了大货轮。“2008年至2012年,公司向国家纳税都是以千万元计算的!”她自豪地说。

边境贸易的兴盛,让原本靠海吃海的刘福珍向“商海”深处游去,干起了食品加工。

“京族三岛”人多地少,食物的种类也比较单一。刘福珍回忆起小时候,为了避免“顿顿吃海鲜”,人们将辛苦捕捞回来的鱼搬运到几公里外的镇上与人交换,一筐鱼虾换两筐木薯或玉米,吃大米是一件近乎奢侈的事。

“我们做的是良心米,这个米是放心吃的米。”刘福珍站在车间内,对着正在加工的大米仔细检查。国家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决心也让刘福珍对于此次转型信心满满。

4

刘福珍在车间检查。新华社记者 马原驰摄

眼光独到的刘福珍还抓住了旅游业的商机。近年来,东兴以独特的京族风情和滨海风光吸引了大批游客。2012年,刘福珍投资数千万元,在镇上建设了当时最大的旅游酒店,“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建设,以及旅游项目的开发,将带动这里的商业和旅游业发展”。

富起来的不仅仅是刘福珍,不少像她一样办企业、做着跨国生意的京族人活跃在“商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旅游、海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兴起,东兴经济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巫头村,小洋楼、小轿车随处可见。

在刘福珍的记忆中,以前村里只有一口井供全村人排队取水,上世纪90年代村里通了自来水,这口井便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近年来,忆苦思甜的村民们将老井建成了景点,让年轻一代谨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