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教育创品牌 向史求真育人才——南宁三中历史教研团队创新调查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7月10日11:45分类:广西

新华财经南宁7月10日电(记者何丰伦)后发展地区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填谷抬峰”,直面基础教育领域的多重困境,打造具有全球视野、宏观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教学团队,这是多地面临的普遍问题。

近年来,南宁三中坚持扎根教育,依托从教23载、担任17年班主任、9年高三年级组长的李杰老师率领的历史教学团队,直面学科发展三大困境,用“求真、求实、求创新”的理念,以“四轮驱动”为抓手,为广西历史教学打造全国“品牌”迈出了坚实步伐。

--直面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三大难题

“历史教育差距大,高考导向抓不住;课堂'填鸭’'创新’忙,学生认知效果差;年年高考年年'烤’,学生成绩无突破;团队发展无动力,学生成长没空间。”

南宁三中副校长、历史学科带头人李杰在长达2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对广西中学历史教育现状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他率领的团队研究认为,困扰广西中学历史教育提升的核心原因在于:

一是教育理念墨守成规或矫枉过正。

中学历史教师中一度盛行这样的想法,历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简单记住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学生获得好成绩,“不管白猫黑猫,只要考试成绩好,我就是好猫”。把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来源,采取简单“应付考试”的“死教学”模式,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都死死围绕教材知识,反复讲练,导致学生被动围绕教材知识记忆学习,思考空间很小。在“填鸭式”教学做法下,充满生机活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无法呈现出来,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成了死记硬背历史教材或资料,争取考出好成绩。

二是历史课堂教学“创新”存在脱离实际问题。

“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是最近10年历史教师说课、上课、赛课、评课的基本思想。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着脱离课堂实际、教材实际、学生实际的状况,片面追求课堂热闹,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将教学设计充满各种活动,学生焦头烂额,但真正思考的时间却很少。

三是研究性学习步履艰难。

历史教材容量持续增大,规定的时间内在完成教学任务相当吃力。于是有的地方就压缩学生自由思考和动手学习的时间;中学历史教学课时少、压力大,教学仍注重知识的灌输而轻视实践应用,重视学科的系统性而忽视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交叉渗透等等。

--“四轮驱动”力促中学历史教学深层突围

针对上述问题,南宁三中历史教学团队主要采取了如下做法。

一是向史求真,注重滋养家国情怀。

在教学实践中,以教学立意为升华文本,注重形成具有学术思想特色的教学方法,力争创建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坚定学生学习的意志,进而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将行云流水的历史叙事与严谨周密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贯穿在课堂流程中,让学生于认知中将其有机融合,深度挖掘学科营养,滋育学生。课堂中师生融洽交流,让学生个性充分得到发展。主张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讲课以激情感染学生,重视授课提纲的提炼。教师在课堂上或是以风趣吸引学生,或是以激情感染学生,平静中亦需透露睿智与哲理,进而形成含而不露型等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二是力争形成“活力严谨、启智提升”的教学风格。

这一目标是展现在严谨科学、遵循历史学基本规律和中学历史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向学生展示“活力四射”的历史场景,讲天讲地讲故事,见人见事见史实。更为重要的是,在严格史实的前提下,要通过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资料的剖析,引导学生寻找内在的历史规律。

通过一系列结合实际的教学改革,2002年这个教学团队的广西历史展示课荣获广西一等奖。2005年指导李果贵老师参加广西研究性学习汇报课获二等奖,2007年指导唐意容老师参加全国历史课堂竞赛荣获一等奖。2010年带队参加全国历史初中历史课比赛,指导黎毅老师荣获全国优质课特等奖,2名选手获一等奖。2010年指导廖丹萍参加教育部课程中心组织的菁华杯比赛获得全国二等奖。2018年指导李南获得全国历史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三是倡导由点及面、串线成体的学科构建思路。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最近10多年时间,李杰先后主编广西师资培训用书《课改后校本教研新方式》《广西社会》《学考联通-历史》《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世界现代史》等,参与编写十多本与历史教学、考试相关的书籍,为广西普通高中教育政策制订、教育投入决策、教育管理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等提供有益参考与依据。

与此同时,在《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全国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并完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国家教师资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获得教育部课题一等奖。参与广西教育领域“十二五规划”、并主持广西“十三五”规划重大委托课题《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广西普通中选课走班、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历史学教育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朱汉国教授说:“最近10年时间里,李杰率领的南宁三中中学历史教学团队的崛起是历史教育学科中引人关注的现象。”

四是践行推己达人的“分享思路”,让贫困山区共享优势教育资源。

李杰老师率领的团队不仅在教育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还乐于将自己的经验无私地分享于同行。在校内,肖光等10多位年轻教师已经成为南宁市有影响的青年教师;在区内,团队成员先后受邀赴边境民族贫困县区那坡、都安、凭祥、凤山、凭祥、龙州、天蛾等地60多所学校做课堂观察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等专题报告。

2006年以来,李杰率领南宁三中与东兰县高中、凤山县高中等12所薄弱高中联系,以实现理念共享、管理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为目标,探索名校跨区域精准帮扶贫困地区薄弱高中提升教育质量的新模式。目前其成果已辐射到了广西100余所薄弱高中及全国部分地区高中,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南宁三中历史教学团队崛起的启示

南宁三中李杰历史教学团队历时多年,从注重学科研究、单一学科发展,逐渐演绎为文史哲全面发展、理工科全面借鉴的模式,给中学历史教学领域带来不少启示。

启示一:中学基础教学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应迅速摆脱“应试教育”的“死套路”,帮助学生走思维提升、能力提升的“活”路子。从高考成绩看,南宁三中的成绩也连续多年在广西高考文综中实现领先。

启示二:后发展地区中学基础教育领域单一学科突破,需要有持之以恒的“韧性”和打造人才团队的“耐性”。

打造团队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基础。2002年以来,李杰率领历史教研团队进行持续不断地研究、思考,逐步建立起一支有创意、有传承的教学团队。2018年获得全国历史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的历史老师李南说:“从涉世未深的年轻老师到优秀青年教师,我的成长离不开李杰等名教师的悉心指导,他们的道德文章正是我的楷模。”

启示三:后发展地区中学学科教学要取得好成绩,必须“跳出学科看科学,跳出区域看全国,跳出中国看世界”,形成宽视野、大局观。

聚焦学科教学研究的同时,李杰率领团队进行系统性的研究,2008年起主持自治区重点课题《基于课堂观察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在全国率先开展课堂观察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在学校尝试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积淀的精致化教研活动。研究过程中,先后在南宁市教科所、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广西师院、南宁一中、南宁四中、民乐小学、岑溪、宾阳、北海、都安、玉林等地进行课堂观察专题讲座。

广泛交流、系统性研究的“厚积薄发”效果日益显现。李杰团队于2009年、2012年、2016年,先后指导学生荣获南宁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一等奖、广西青少年创新大赛一等奖等。

启示四:中学基础教育形成单一学科突破优势之后,应迅速发力,向更多学科延伸,提升顶层设计,力争形成在全国范围的学科影响力。

李杰历史教研团队用高质量文章、高层次科研课题为突破口,坚持大幅度、广泛参与全国历史教学权威教材编写的方式,在全国中学历史教学中形成独特的“广西话语”。

李杰在《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基础教育课程》等全国历史教学领域影响广泛的期刊发表60多篇论文;主编广西师资培训用书《课改后校本教研新方式》《广西社会》《学考联通-历史》《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世界现代史》等大量刊物,为广西普通高中教育政策制订、教育投入决策、教育管理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等提供有益参考与依据。

此外,团队还正在主持广西“十三五”规划重大委托课题《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广西普通中选课走班、分层教学模式研究》《“语数外+学考3门”模式对高等教育人才选拔培养的影响—基于广西高考改革的理论与对策研究》,参与广西“十三五”规划课题《广西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研究》及一些南宁市重点委托课题等,让教研向更高水平迈进。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