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一刻不能松劲”——疫情下广西七百弄山区见闻

中国金融信息网2020年02月19日11:55分类:广西

新华财经南宁2月19日电(记者王军伟、曹祎铭)大年初一,只有十余户人家的瑶寨终于通了路。65岁的贫困户蒙桂珍买来建材,着手建新房。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的七百弄山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因严重缺水缺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称为“除了沙漠以外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是中国的贫困角落。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这里的干部从初二就结束休假,深入村屯一线,一边战“疫”,一边战“贫”。

推进扶贫项目一刻不停歇

所谓“弄”是指高山环绕的洼地,在喀斯特地貌山区,每个“弄”就像大漏斗一样会漏干所有的雨水。七百弄有1300多个这样的漏斗,一个个村寨分散在洼地底部。

蒙桂珍家所在的七百弄乡弄合村弄根屯,全屯贫困发生率100%。3年前,记者曾到弄根屯采访,当时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攀爬了一个多小时,翻过两座山头,才到达屯里。和蒙桂珍一样,通路后,许多村民忙着建新房。

27岁的蒙志见与记者边聊边不停地搬着石头,“现在外边有疫情,我在东莞务工的工厂还没有通知复工,趁这段时间把房子盖好。”

蒙志见希望,利用危旧房改造资金把新房建好后,再外出务工,争取今年能娶个媳妇回家。

在七百弄,饮水离不开家庭水柜。记者到弄腾村弄棉屯采访时,村民蒙建理正忙着修建水柜。“一个水柜成本要2万元,政府补助1.8万元,自己投工投劳,几乎没花钱。”蒙建理说。

七百弄乡乡长韦勇臻介绍,截至目前全乡10户以上的屯全部通路,10户以下的屯基本整体搬迁。去年修建了900座水柜,今年计划再建200座,确保每户都用上安全水。危旧房改造还剩95户,经过动员,绝大部分家庭已行动起来。

“今年一月份,县委县政府部署‘春节集中攻势’,要求利用农民工返乡机会,大力推进扶贫项目,虽然疫情突如其来,但是项目不能停。”韦勇臻说。

发展扶贫产业一刻不松懈

近些年,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七百弄乡的养鸡产业逐渐发展起来,许多贫困户参与其中。

位于弄雄村的“七百弄鸡”养殖基地,年孵化鸡苗20万羽,养肉鸡2.8万羽,带动109户贫困户增收。分管扶贫工作的副乡长蒙彦专门来到这里,了解疫情影响情况。

养殖基地负责人蓝志平介绍,4台孵化设备有3台出了故障,但是生产厂家的技术员在山东,受疫情影响,不能过来维修。蒙彦说,乡里正协助多方寻找技术人员,争取把养殖基地的损失降到最低。

韦勇臻说,春节前,许多养殖户将肉鸡销售一空,受疫情影响,节后肉鸡价格出现波动,因此不少养殖户补栏意愿不足。最近几天,乡里正安排扶贫干部逐户了解养殖户情况,告诉他们随着交通和活禽市场的逐步恢复,鸡的价格已经出现反弹,以增强他们的补栏信心。

为应对疫情对养鸡产业的影响,大化县冷链物流中心2月4日已经复工。中心负责人梁海军说,目前有110名工人,复工后除要求工人戴口罩外,每天还要测量2次体温,定时消毒,“这么严峻的疫情形势下,我们之所以提前复工,目的是通过屠宰活鸡、冷冻储存,减少鸡价波动,最大限度保护贫困户利益。”

2月17日,记者来到弄腾村养殖专业合作社时,合作社负责人韦中江正忙着与妻子将新购进的5吨饲料搬进养殖场。合作社有50名贫困户入股,2名贫困户长期务工,就在2月10日,他们购进了4000只鸡苗。

“虽然疫情对销路有一点影响,但我相信疫情终会过去。”韦中江充满信心地说。

扶贫干部下沉一线一刻不松劲

覃敢是七百弄乡古竹村第一书记。大年初一晚上,他接到县里短信通知,取消休假,初二必须到岗报到。没过一会,作为医生的妻子也收到了医院要求结束休假的通知。

覃敢说,在大石山区,村民的防疫意识普遍落后,而且居住分散,他到岗后发现,仅仅用村委的大广播通知远远不够,于是用普通话、瑶话、壮话、桂柳话等多种语言录制了防疫知识,通过流动音箱,一个屯一个屯的去宣传。

韦勇臻说,疫情发生后,按照县里部署,乡里立即实施网格化管理。之所以反应迅速,是因为有一支现成的扶贫队伍,并且一直实施包片制,现在无非是进行脱贫战的同时,再打一场防疫战。

七百弄乡每年约有4000人外出务工,不少贫困户增收主要靠打工。韦勇臻说,现在乡里正在积极组织和鼓励农民工返城就业,并为农民工制作了写有身份信息、健康状况等内容的证明卡,尽量减少他们返程途中遇到的通行困难。

初二以来,乡人大主席王有安一直坚守在岗位上,走村串户,宣传危旧房改造和家庭水柜建设补贴政策,组织暂时无法回城务工的村民积极投工投劳,把扶贫“短板”补起来。

“虽然周边几个县出现了确诊病例,但是目前大化县还是零感染,对疫情,我们不能有丝毫放松,对脱贫,我们也不能有丝毫懈怠,今年最大的目标就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王有安说。(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翁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