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博览会机制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7年09月11日00:24分类:合作

核心提示:13年来,东博会机制这一“中国方案”逐步完善并日渐成熟,已成为推动中国和东盟政治外交、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合作交流的盛会。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记者刘伟 程群)马来西亚南部的沙巴州,雨林茂盛、临海湿地资源丰富,是马来西亚燕窝出口量位居前列的城市。 

不久之后,产自沙巴州的燕窝就能通过“两国双园”的合作新模式,从马来西亚运至位于广西钦州的燕窝加工贸易基地,并通过“两国一检”的便利通关措施,走入中国市场。

中马钦州产业园和马中关丹产业园被称为“两国双园”,是由中马两国政府发起创立的国家级产业园区,两园依托港口,实现航线、贸易及产业的互动。

“‘两国双园’紧扣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世界经济体系升级,积极融入世界产业价值链。”中马钦州产业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高朴说,“两国双园”已成为“一带一路”产业合作的代表项目,每年通过东博会的联合展示推介,不仅吸引了中马两国投资者,更吸引了全球目光。

第14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于今年9月12日至15日在广西南宁市举行。

2003年10月,在第七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中方倡导从2004年起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同期举办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这一倡议得到了东盟各国领导人的普遍欢迎。2004年11月,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成功举办并永久落户南宁。

13年来,东博会机制这一“中国方案”逐步完善并日渐成熟,已成为推动中国和东盟政治外交、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合作交流的盛会。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态势仍然没有明显好转,“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包容、开放的坚持与倡导,将为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打开新局面。东博会机制推动建立合作共赢、开放创新、对话协商、务实合作的新局面,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13年来,共有63位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2700多位部长级贵宾出席东博会,举办170多场高层论坛,58.4万名客商参展参会,吸引国内外投资项目3.8万多个。

东博会通过了《南宁宣言》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构建中国与东盟在商务、交通、海关、质检、金融、科技、环保、人文等多个领域的协调合作机制,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东盟合作“南宁渠道”。

借助东博会平台,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领域不断拓展。近年来,中国的电子电器、建筑材料、电力设备、工程机械,以及新能源技术、高铁技术、农业技术等对东盟的出口不断扩大;东盟品牌的食品饮料、生活日用品、大宗原材料等特色商品备受中国采购商青睐。

“密切的人文交流,是双边合作得以持续推进的民意基础。随着‘南宁渠道’日益畅通,双方人文交流不断增多。”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陆建人说,互信的增加夯实了“中国方案”推行的基础。

东博会活力的一大源头在于主题国办会机制的制度设计,这一机制秉持共办共赢的共同体意识,坚持“10+1>11”的价值理念。

从第4届起,东博会实行主题国机制,主题国国家领导人将率团出席当届东博会。如今,主题国机制已完成首轮轮换,文莱今年将第二次出任东博会主题国。

广西社科院研究员黄耀东说,主题国机制不仅为东盟各国提供了“合唱”舞台,还让他们获得“领唱”机会。举办的一系列高规格活动,为双方经贸、人文等领域合作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和机制保障,也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友好互信。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东博会把“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主要方向,并结合每年重点合作领域设计展会内容。第14届东博会的主题是“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说,今天的中国和东盟正在通过东博会这个有效的公共平台进一步增进合作、积极共商,通过共商推动共建,从而达到共享,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立足中国—东盟合作,东博会开始面向全球开放,并向“一带一路”等区域外国家和地区拓展。通过设立“特邀贵宾国机制”,邀请区域外国家参会,这是中方为丰富东博会提出的又一“中国方案”。

澳大利亚、韩国、斯里兰卡曾先后担任特邀贵宾国。从第14届东博会起,原有的“特邀贵宾国机制”更名为“特邀合作伙伴机制”,哈萨克斯坦将作为首个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受邀参加。

2015年4月,东博会首次走出国门,至今已到泰国、越南、印尼、文莱等国家办展,让东盟国家共享展会商机。

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王雷说,下一步将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提出“中国方案”,精心打造东博会升级版,努力把东博会建设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发展的服务平台、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多领域交流的公共平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的核心平台。(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胡江]